直到现在,GPT-5的升级,仍然被很多人低估了!
一方面是,很多人没有看透OpenAI发布GPT-5背后的真正原因。
GPT-5的「突破」不在性能,而是模型「自带路由」和思考配额分发下的「单位token经济学」。
未来不是「谁最聪明」的模型竞赛,而是如何能把高价值意图精准接到可抽佣闭环的一方,如何能够让每一个token的生成都伴随巨大的经济价值。
另一方面是,参考对比的模型和之前不同了。
俗话说得好,「没有对比,就没有伤害」。
虽然GPT-5在关键能力上的提升,与当年GPT-4超越GPT-3时的情景如出一辙。
但问题是,这两代模型的发布节奏完全不同。
在GPT-3到GPT-4之间,OpenAI自己的重磅更新只有GPT-3.5。
然而到了GPT-5这里,光OpenAI自己就发了好几款SOTA模型。
再加上其他前沿AI实验室的成果,那种一次性巨大飞跃所带来的震撼,早已不复存在。
OpenAI打算用GPT-5验证商业模式
OpenAI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用GPT-5来继续拉高全球科技狂热者和无数用户对于AGI的追求预期。
GPT-5的关键不是AGI、性能、参数等等「硬核指标」,而在于GPT自带的「自动路由」与「思考时长管理」。
「自动路由」让OpenAI来决定用户的问题到底被发送到哪个模型,比如「为什么天空是蓝色」就无需调用Pro模型。